聊包養網【朱漢平易近】象山學統的構成及其學術源流

作者:

分類:

象山學統的構成及其學術源流

作者:朱漢平易近

來源:《孔學堂》2022年第4期

摘要:南宋以后,道學家重要通過創辦平易近間書院的教導組織和學術組織,從而構成有各自學術主旨的地區性學統。陸九淵在家鄉創建“槐堂”“象山精舍”講學,最終完成道學思惟與地區學統建構,成為他平生最主要、最有成績的事業。陸九淵熱衷講學而不重視著作,加之他善于啟發人心,講學後果很好,故而他在槐堂、象山精舍的講學影響很年夜、傳播很廣,培養出許多杰出的門生。

 

關鍵詞:陸九淵 象山學派 象山精舍

 

南宋乾道、淳熙年間道學年夜盛,朱熹、張栻、呂祖謙、陸九淵在學術界影響很年夜,被看作是道學乾淳之盛的“四正人”。可是,淳熙年間張栻、呂祖謙早逝,朱陸二派成為備受關注的學術焦點。正如全祖看所說:“乾、淳諸老既歿,學術之會,總為朱、陸二派。”[1]特別是陸九淵的學術主張獨樹一幟,朱熹閩學和陸九淵象山學的學術不合與論戰,成為宋學史上的嚴重學術事務,并對元明清的學術思惟都有主要影響。與宋學思潮中的其他學派一樣,陸九淵建構了本身的學統,并且在學術史上具有主要位置。陸九淵的象山學統是若何構成的?若何對待與象山學統相關的思惟淵源與學術傳衍?

 

一、象山學統與象山精舍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陸九淵誕生于一個官吏家族,曾受孝宗天子“陸九淵滿門孝弟者也”的贊揚。陸九淵三十四歲時中進士,只在短時期斷斷續續擔任過實職,而其余年夜部門時間和精神都是在從事講學、研討和交通學問。他重要在家鄉貴溪創建槐堂、象山精舍,從事講學與學術活動,推動了象山學統的構成與發展。南宋以后,道學家重要通過創辦平易近間書院的教導組織和學術組織,從而構成各有學術主旨的地區性學統。縱觀陸九淵平生的年夜部門包養條件時間和重要精神,都是在家鄉從事學術研討、平易近間教導。特別是他通過創立書院(包含書屋、精舍)從事學術與教導活動,構成地區學派,是他平生最主要、最有成績的事台灣包養網業。這里將陸九淵從事平易近間書院教導、推動地區學統的建構分為兩個時期,以展開論述。

 

第一個時期,從乾道八年(1172)至淳熙九年(1182),陸九淵在家鄉金溪建槐堂書屋講學,初短期包養步奠基所謂“槐堂之學”。

 

乾道七年(1171)秋天,陸九淵參加科舉考試,于次年年頭赴臨安參加禮部省試,獲得主考官呂祖謙的嘆賞:“此人斷不成掉也。”蒲月廷對后,賜同進士出生。乾道八年(1172)七月之后,候職的陸九淵回抵家鄉金溪,“遠邇聞風而至,求親炙問道者益盛”[2],他便把舊居的東偏房——槐堂辟為講堂,正式開始授徒講學。此后除了幾次短暫的外出講學訪友,他年夜部門時間都在槐堂教書育人。此時陸九淵不僅是獲得了功名,由于他的學術獨特、重視講學,故遭到當時士林的廣泛包養心得關注,具有很高的學術聲看,家鄉的讀書人紛紛前來問學。據《年譜》記載:

 

遠近風聞來親炙,初以“存”名讀書之齋。與曾宅之書云:“某舊亦嘗以‘存’名讀書之齋。”家之東扁曰槐堂,槐堂前有古槐木,至今尤存,乃學徒講學之地。[3]

 

由于來求學者甚眾,陸九淵在其故居開辟了一個“學徒講學之地”,名“槐堂”。盡管還是陸九淵的故居,可是其性質已經發生了主要變化:從個人讀書之所的“存齋”,發展到了聚徒講學的“槐堂”。應該說,此“槐堂”與宋儒創辦的“書堂”“精舍”“講舍”的性質基礎一樣,完整具有宋代書院的普通性特點。盡管陸九淵沒有直接稱其為“書院”,可是從其內在的教學設施與內在的教學主旨來考核,會發現這確實是包養女人一所書院性質的平易近間教導—學術機構。

 

其一,“槐堂”的教學設施初具規模。宋儒最後創建的書院都比較簡陋,故而取名為“書堂”“精舍”,如周敦頤在廬山的“濂溪書堂”、胡安國在南岳的“訂婚書堂”、朱熹在武夷山的“武夷精舍”等。這些具有書院性質的教學機構最後重要以講學設施為主,尚不具備其他正規書院的完備規制。據《年譜》記載,“槐堂”是一個包含多個教學設施的院落,即“堂東有陋室,西有高軒,北窗南窗,東有隱室,又曰留軒,西有王淵,又近家之西有茅堂”[4]。可見,“槐堂”可以說是一處以講堂、齋舍等講學設施為主體的“書堂”。

 

其二,陸包養網VIP九淵具有創辦一所體現本身教導理念的書院性質教導—學術機構的構想。許多宋儒在創辦書院時,盼望從書院軌制上落實本身的教導理念,故而制訂相應學規,如朱熹有《白鹿洞書院學規》,呂祖謙有《麗澤書院學規》。顯然,陸九淵的“槐堂”也有本身的教導理念。陸九淵堅持本身包養金額重視心體高低功夫的教導理念,不主張制訂內在的“學規”。《年譜》載:

 

師長教師既受徒即往當代所謂學規者,而諸生善心自興,容禮自莊,雍雍于于,后至者相觀而化。蓋師長教師深知學者心術之微,言中其情,或至汗下。有懷于中而不克不及自曉者,為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往千里,素無雅故,聞其大要,而盡得其為人。[5]

 

從陸九淵的“槐堂”講學實踐,可以發現他一向貫徹本身的教導理念。並且,這一教導理念,在槐堂的教導實踐中,產生了積極的人才培養的後果。

 

可見,陸九淵在槐堂的講學活動,其實就是一種書院類型的教學實踐,體現出宋代儒學通過平易近間講學、構成以書院為學術基地的特點。槐堂講學期間,恰好也是陸九淵學術研討、學術交通的岑嶺期。陸九淵以居心、養心、求安心的講學主旨,啟迪槐堂諸生,惹起學界的親密關注。朱熹說道:“近聞陸子靜言論風旨之一二,滿是禪學,但變其名號耳。競相祖習,恐誤后生。恨不識之,不得深扣其說,因獻所疑也。”[6]這一段時期內,朱陸之間的學術不合已經明顯呈現。呂祖謙為了打消他們的學術不合,尋求學術共識,故而邀請二人在江西信州鵝湖寺舉行一次學術會講。這是宋代學術史上的一次有名會講活動,雖然最后兩人不歡包養網評價而散,可是這一次學術辯論卻讓他們能夠明白辨析兩年夜派的思惟不合,同時也讓他們懂得了彼此的配合點。所以,朱陸二人又有淳熙八年(1181)的南康之會。淳熙八年(1181)仲春,陸九淵及其門生因朱熹知南康軍,故從金溪到南康拜訪朱熹。包養違法朱熹邀請陸九淵到他復興的白鹿洞書院講學。陸九淵為白鹿洞諸生專講《論語》中“正人喻于義,君子喻于利”一章。陸九淵所講“義利之辨”,緊密聯系現實,直指人心,遭到朱熹的高度贊揚。

 

總之,陸九淵通過槐堂講學,不僅培養了一大量門生,本身的學術也獲得了明顯的發展。所以,這一段時期恰是陸九淵的學術思惟、學派群體、地區學統的年夜發展時期。《宋元學案》作者羅列陸九淵的門人,專門設立《槐堂諸儒學案》,可見槐堂講學的主要性。

 

第二個時期,從淳熙十四年(1187)至紹熙二年(1191),陸九淵以祠祿官回抵家鄉,他在貴溪建象山精舍講學,使陸學學派獲得進一個步驟發展。

 

陸九淵于淳熙九年(1182)任國子正之后,一向在京仕進,其政治位置晉陞,特別是學術聲看更高。所以,他于淳熙十四年(1187)再回抵家鄉金溪時,加倍遭到家鄉的關注和歡迎。家鄉的讀書人紛紛前來求學,迎來了陸九淵平易近間講學的第二個飛騰,並且比前一階段的規模、影響更年夜。《年譜》記載:

 

既歸包養平台,學者輻輳。時鄉曲長老,亦昂首聽誨。每詣城邑,環坐率二三百人,至不克不及容,徙寺觀。縣官為設講席于學宮,聽者貴包養網比較賤老小,溢塞途巷,從游之盛,未見有此。[7]

 

顯然,由于陸九淵的學術聲譽絕後進步,原來依托于故居的“槐堂”從事平易近間學術與教導的事業已經遭到限制,他只好轉移到寺廟、道觀和縣學等加倍寬敞的專門講學之地,以滿足聽講者的需求。

 

淳熙十四年(1187),陸九淵門人彭世昌到貴溪應天山訪舊友,見到此地環境優美,又非常寬敞,便與其友商議,在此建一所書院,以取代槐堂。陸九淵來此考核,很是喜歡這個處所。經過陸九淵師徒的配合盡力,終于建成一一切必定規模的正式書院。當然,陸九淵最早并沒有稱之為“書院”,而是以“精舍”稱之。他解釋說:“精舍二字,出《后漢包咸傳》,其事在建武前。儒者講習之地,用此名,甚無歉也。”[8]應天山形狀似象,故更名象山精舍。與槐堂比擬,象山精舍不僅天然環境更好,處所也加倍寬敞,故而建設有許多教學設施,包含居仁齋、由義齋、養正堂等齋舍、講堂。與朱熹一樣,陸九淵雖以“精舍”定名,其實依然將其看作是“書院”。紹熙二年(1191)陸九淵出守荊門之時,曾經委托其金溪家鄉門生傅子云說:“書院事,俱以相付,其為我善永薪傳。”[9]

 

由于陸九淵的心學思惟加倍成熟,同時也滲透于象山精舍的教導軌制甜心花園、教學活動之中。陸九淵講學重視“發明本意天良”,其《年譜》對這一段的書院講學活動,有加倍詳細的記載:

 

師長教師常居住持。每旦精舍鳴鼓,則乘山轎至,會揖,升講坐,容色粹然,精力炯然。……首誨以收斂精力,涵養德性,虛心聽講,諸生皆昂首拱聽,非徒講經,每啟發人之本意天良也。間舉經語為證,音吐清響,聽者無不感動興起。[10]

 

陸九淵在精舍中有很是盛大的儀式性講學活動,並且他總是將“啟發人之本意天良”作為本身講學的主旨和方式。陸九淵的門人毛剛伯也說:“師長教師之講學也,先欲復本意天良以為主宰,既得其本意天良,從此涵養,使日充月明。讀書考古,不過欲明此理,盡此心耳。其教人為學,端緒在此,故聞者感動。”[11]陸九淵創建象山精舍講學,使其學術和教導活動皆達到極盛,據其《年譜》記載,陸九淵“居山五年,閱其簿,來見者逾數千人”[12]。可見于象山精舍從學陸九淵包養軟體者人數之多,繼槐堂之后,象山精舍成為陸九淵之學的學術基地,并是以而成為聞名全國的道學基地之一。

 

陸九淵創建象山精舍講學期間,也是他的學術進一個步驟成熟完美時期。陸九淵應用這一段集中從事講學和學術研討的時間,進一個步驟深化和完美本身的心學包養合約思惟。槐堂講學期間,朱陸之會集中討論、爭辯功夫論問題,而象山講學期間,朱陸二人通過書信的方法,又展開劇烈的學術論戰,這一次討論的焦點問題是周敦頤的“無極”“太極”問題,觸及新儒家的本體論問題。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重要是為儒家倫理建構一個宇宙論的依據,而朱熹對這一問題特別關注,故而對《太極圖說》及其“無極而太極”作出很高的評價。相反,陸九淵對周敦頤引進道家“無極”概念非常不滿,并提出許多批評意見。這一次學術爭辯,鮮明地反應了象山之學的學術立場,朱陸二人的學術爭辯長期包養對道學體系的建構非常主要。

 

總之,陸九淵在創建“槐堂”“象山精舍”講學,其實就是宋代道學家廣泛采用的方法,即通過創辦書院、匯聚生徒、創建學派,以最終完成道學思惟與地區學統建構。陸九淵創建的這一學派、學統若何稱呼?因為陸九淵最早在故居創建“槐堂”講學,並且時間較長,故而《宋元學案》設立《槐堂諸儒學案》,集中了陸九淵的重要門徒,而參與陸九淵建構學派的士子往往統稱為“槐堂諸儒”,史學家全祖看也曾經稱陸九淵的學派為“槐堂之學”。可是陸九淵思惟成熟、學派規模的奠基完成,卻是在淳熙十四年(1187)于貴溪建象山精舍講學期間。這一時期,陸九淵不僅完成了學派基地象山精舍的周全建設,同時也完成了學術思惟的體系建構,完成了學術群體的學派建設。此后,陸九淵均被學者以“象山師長教師”稱之,其學派也以象山學派稱之。盡管《宋元學案》以“槐堂諸儒”定名陸九淵的門人,陸學有“槐堂之學”“象山之學”兩種地區學派稱呼。可是,從該學派的學術成熟水平、學術規模,以及從后來學界應用的習慣來看,稱象山學派、象山學統更為合適。

 

二、象山學統的學術淵源

 

陸九淵以槐堂,特別是象山精舍為基地而開創了象山學統。可是,象山學統淵源于何處?宋學學統的研討不僅要探討學統構成過程,同時還得通過溯其源而知其學統的來源,通過辨其流而知其學統的衍化。《宋元學案》對分歧地區學人學派作分歧學案時,此中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溯其源與辨其流。但是,關于象山學統的溯源問題,一向存在一些沒有解決的疑難問題。

 

宋學興起于北宋初,宋儒特別倡導“師道”,“師道”既包括著儒家價值崇奉的“道”,還強調傳承此“道”的“師”。所以“師道”復興其實強化了配合價值崇奉的道統觀念,同時也強化了師徒授受的學統觀念。其實,宋代的道學群體,既是以傳承孔孟之道作為本身的文明任務與學術任務,並且還特別強調具體師承關系的包養網單次傳道意義。這一台灣包養點,在與陸九淵同時代的朱熹、張栻、呂祖謙那里,均表現得非常明顯,這是他們堅持將本身的學統與道統結合的最基礎緣由。可是,這個問題在陸九淵這里,就顯得有些麻煩。不像朱熹、張栻、呂祖謙等人那樣,均有本身的清楚道學授受的師承關系,可以將本身的學統與周程道學聯系起來,進而上溯到先秦的孔孟之道、上古的堯舜之道。陸九淵并沒有通過具體師承而獲得學統或道統的符合法規性,他的學術思惟的構成,重要依賴于本身讀儒家先賢的著作、對陸氏家學的潛移默化、與同時代學人的交通商討等等。可是陸九淵偏偏是一位資質優異、自視甚高的道學家,他的道統意識一點也不低于同時代的道學家。所以,他在回應本身的學統問題時說:

 

某(詹子南)嘗問:“師長教師之學亦有所受乎?”(陸九淵)曰:“因讀《孟子》而自得之。”[13]

 

他顯然盼望越過北宋諸多自命傳承道統的年夜儒,自負地直接傳承孟子之道。這一句話,一方面表白陸九淵承認本身在學統上與其他宋儒并沒有授受關系,可是另一方面又明確表白他對道統論的認同,并將本身納進到儒家的道統譜系之中。自從韓愈《原道》一文認為孟子之后,儒家之道不傳,加之北宋諸儒不斷晉陞孟子的位置,到了陸九淵的時代,孟子思惟代表孔子之道已經成為南宋諸儒的廣泛共識。陸九淵本身也認為,孔子之后學,曾子、子思、孟子獨得孔子之道,即所謂“故自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乃得其傳者,外此則不成以言道”[14]。陸九淵說本身的學術來源于孟子,就是對本身道統位置的確定。特別是陸九淵還在《與路彥彬》一書中,還很是自負地說:“竊不自揆,區區之學,自謂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15]明確表白本身的學術源于孟子,並且是對孟子思惟的發揚光年夜。

 

陸九淵的自詡并不是完整沒有根據。假如考核陸學中的許多主要的心性論、功夫論思惟,確實是與孟子有著直接的繼承關系。陸九淵在談到品德來源時,屢次談道:“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16]他繼承孟子之說,以仁義禮智源于人心之“四端”,可見他關于“心即理”的主要思惟,就是以此為其理論基礎。陸九淵在論述心性修養的方式時,也是直接照著孟子的說法講,他說:“前人教人,不過居心、養心、求安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養而反戕賊放掉之耳。”[17]“此天之所以予我者,非由外鑠我也。思則得之,得此者也;先立乎其年夜者,立此者也;積善者,積此者也;集義者,集此者也;知德者,知此者也;進德者,進此者也。”[18]這里所說的“居心”“養心”“求安心”“先立乎其年夜者”“積善”“集義”等等,其實均是來自于孟子的學說。可見,陸九淵之所以能夠將傳承孟子之道作為本身道統譜系的依據,就是不講究直接的學術授受而強調跨越時空的思惟傳承或義理脈絡。

 

既然陸九淵可以與孟子有跨越時空的思惟傳承,與此相關,他和沒有學術授受關系的北包養留言板宋諸儒能否也能夠有義理脈絡的聯系?對于宋儒的思惟脈絡、學術傳承,還能夠有別的一種探討的思緒,即除了師承關系的學術授受之外,也能夠以義理脈絡、思惟譜系作為探討學統關系的依據。雖然陸九淵并沒有認為本身的學術思惟與二程及其門生有傳承關系,可是事實上,北宋新儒學思潮對南宋學術思惟均有深入影響,特別是南宋的道學學派的問題意識、學術主旨均是直接從北宋道學思潮而來。從道學的義理脈絡、思惟譜系而言,陸九淵之學與二程及其門生有親密聯系。許多從事思惟史、學術史的學者均充足確定這一點。南宋道學年夜盛的乾道、淳熙年間,朱熹、張栻等因與洛學有著直接的學術授受的師承關系,故而特別熱衷講述本身與周程的學統關系。盡管陸九淵與二程之間并沒有學術授受關系,可是他對二程之學表達了本身的尊重和確定。陸九淵曾說:“韓退之言:‘軻逝世不得其傳。’固不敢誣后世無賢者,然直是至伊洛諸公,得千載不傳之學。但草創未為光亮,到本日若不年夜段光亮,更干當甚事?”[19]他也受朱熹、張栻等人的影響,確定二程洛學得孔孟“千載不傳之學”,可是他和程門門生分歧的是,他認為二程子之學只是道學的“草創”,而陸氏兄弟等人受孟子之學影響提出的發明本意天良,才使得儒家境統得以傳承并“年夜段光亮”。

 

並且,陸九淵對二程之學的確定是有選擇的,在二程兄弟之間,陸九淵明確表現了對年夜程的欽慕和推重,他說:“二程見周茂叔后,吟風賞月而歸,有‘吾與點也’之意。后來明道此意卻存,伊川已掉此意。”[20]“伊川蔽固深,明道卻通疏。”包養網心得[21]陸九淵對年夜程的推重,是因包養網比較為他的學術在義理脈絡、思惟譜系方面與程顥更為接近。程顥的學術思惟早就明顯體現出心學傾向,他曾提出“只心即是天,盡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當處便認取,更不成外求”[22]“心是理,理是心”[23]。程顥的這些思惟,與陸九淵之學更為接近,故台灣包養而可以從義理脈絡、思惟理路方面確定程顥與陸九淵之學的親密聯系。陸九淵也提出“心皆具是理,心即理”的命題,應該說與程顥之學有著學術脈絡與思惟理路的關系。

 

陸九淵之學,與程門門生也有學術脈絡與思惟理路的關系。程門后學中,一些學者也與陸九淵一樣,有明顯的心學思惟。南宋時,朱熹就曾將陸九淵之學與程門門生謝良佐、再傳門生張九成聯系起來。朱熹說:“上蔡(謝良佐)之說,一轉而為張子韶(九成),子韶一轉而為陸子靜(九淵)。”[24]所謂謝良佐→張九成→陸九淵的關系,當然不是直接的師承關系,而是指一種義理脈絡、學術譜系的思惟理路關系。朱熹的這一見解,獲得了學術史家的進一個步驟確定。全祖看在《宋元學案》中說:

 

程門自謝上蔡以后,王信伯(圖片)、林竹軒(季仲)、張無垢(九成)至于林艾軒(光朝),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年夜成,而其宗傳亦最廣。[25]

 

根據這一見解,許多洛學門生均與陸九淵有著學術理路的脈絡關系,這包含謝良佐、王、林季仲、張九成、林光包養甜心網朝等。《宋元學案》非常重視學術承接關系,在《象山學案》中,全氏認為“象山之學,先立乎其年夜者,本乎孟子,足以砭末俗口耳支離之學。但象山天稟高,出語驚人,或掉于偏面不自知,是則其病也”[26]。在此,陸九淵被列為“上蔡、震澤、橫浦、林竹軒續傳”。《宋元學案·震澤學案》中,全祖看案語說:“予讀信伯集,頗啟象山之萌芽。其貶之者以此,其稱之者亦以此。象山之學,本無所承,東發以為遙出于上蔡,予以為兼出于信伯。蓋程門已有此一種矣。”[27]黃震以為象山之學“遙出于上蔡”,全氏以為“兼出于信伯”,綜合兩方面,全氏確定“程門已有此一種”。應該說,這里均不是指學術師承的授受關系,而重要是指義理脈絡、學術譜系的思惟理路,當然也可以看作是二程及其門生對陸九淵之學的學術影響。

 

三、象山后學的學統傳承

 

陸九淵與許多宋代士年夜夫一樣,平生中只要大批時間居廟堂之高,出任實職,承擔“年夜夫”的政治職能,而是將重要精神放在個人的學術教導事業,重要承擔“士”的文明職能。陸九淵有大批的候職、賦閑時間,能依照本身的心愿從事學術教導活動。特別是他在家鄉故鄉創辦槐堂、象山精舍時期,是他的學術思慮、思惟創造最為活躍的時期,也是他從事教導活動最忙碌的時期。陸九淵在掌管槐堂、象山精舍講學期間,來學者絡繹包養合約不絕,多達數千人。盡管陸九淵也有國子監短暫講學的經歷,可是他的重要學術研討、人才培養活動均在家鄉故鄉。所以,陸九淵開創的學派、學統,學術史家均是以其家鄉講學的地區或精舍、書堂、書院定名,并獲得一些地區性學派的定名。如在《宋元學案》的《象山學案》與《槐堂諸儒學案》案語中,全祖看曾經分別稱陸九淵之學為“象山之學”[28]與“槐堂之學”[29],王梓材在《槐堂諸儒學案》中則稱之為“金溪學派”[30]。人們之所以將陸九淵開創的地區學派與學統,統一稱之為“象山學派”與“象山學統”。其緣由有二,其一是“象山精舍”是一所比“槐堂”更為成熟、完美的書院,并且是兼學術與教導為一體的書院,史載陸九淵“居山五年,來見者案籍逾數千人”[31],故而成為與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麗澤書院并列的“南宋四年夜書院”;其二,陸九淵在象山精舍講學期間,恰好是他的學術思惟更為成熟、完美的時候,故而當時人們就廣泛以“象山”稱呼陸九淵的學術與學派。所以說,“象山之學”“象山學派”應該是一個比“槐堂之學”“金溪學派”更為合適的稱號。

 

由于陸九淵熱衷講學而不重視著作,加之他善于啟發人心,講學後果很好,故而他在槐堂、象山精舍的講學影響很年夜、傳播很廣,能夠培養出許多杰出的門生。象山后學中有許多杰出者,特別是那些對本身聽課有深入體會和感觸感染的門生。如楊簡是陸九淵門生中學術位置最高的,他很早就受學于陸學門下,對陸九淵講學的特點有很深的體會。他描寫說:

 

師長教師既受徒,即往當代所謂學規者,而諸生善心自興,容體自莊,雍雍于于,后至者相觀而化。……師長教師深知學者心術之微,言中其情,或至汗下。有懷于中而不克不及自曉者,為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往千里,素無雅故,聞其大要而盡得其為人。嘗有言曰:“念慮之不正者,頃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慮之正者,頃刻而掉之,即甜心花園為不正。有可以形跡觀者,有不成以形跡觀者。必以形跡觀人,則缺乏以知人。必以形跡繩人,則缺乏以救人。”[32]

 

南宋書院往往制訂學規,如朱熹制訂了《白鹿洞書院學規》、呂祖謙制訂了《麗澤書院學規》,可是陸九淵并不需求“學規”,而能夠在教學中“深知學者心術之微,言中其情,或至汗下”。楊簡對其師心學教學的特點、後果有非常深刻、細致的清楚,并對其教學結果給予周全贊揚和充足確定。楊簡本身就是這種教學方法的受害人,他個人的學術成績與此親密相關,他后來進一個步驟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學思惟。

 

陸九淵在槐堂的講學吸引了眾多門生,推動了金溪地區學統的建設和發展。后來《宋元學案》將陸九淵的江西門生,統稱為“槐堂諸儒”并作專門學案。傅子淵在槐堂有一段求學經歷,比較鮮明地體現出陸九淵在槐堂的啟發式講學的特點。《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年譜》記載:

 

旴江傅子淵云:“夢泉向來只知有舉業,觀書不過資意見耳。后因困志知反,時陳正己自槐堂歸,問師長教師所以教人者。正己曰:‘首尾一月,師長教師諄諄只言辨志,又言前人進學一年,早知離經辨志,古人有終其身而不知自辨者,是可哀也。’夢泉當時雖未領略,終念念不置。一日,讀《孟子·公孫丑》章,突然心與相應,胸中豁然蘇醒。嘆曰:‘生平幾多志念精神,卻一切著在功利上,自是始辨其志。’”[33]

 

“辨志”是陸九淵心學功夫論的主要組成部門,也是他在槐堂、象山精舍講學的主要教學方式。陸九淵曾經在白鹿洞書院講《論語》的義利之辨,就以“辨志”為切進點,白鹿洞諸生深受啟包養心得發,故而遭到朱熹的特別贊賞。陸九淵在槐堂的“辨志”教導思惟,深入影響了眾多門生,傅子淵就是此中之一,他后來對“辨志”教人,有豁然貫通的深入體會。

 

由于陸九淵平生講學甚勤,培養門生眾多,這些門生對傳承、發展陸九淵的心學發揮了極高文用。學術史家往往根據象山學派之后學的籍貫以及相關的求學經歷,將他們分為兩年夜類型:江西金溪的“槐堂諸儒”與浙江寧波的“甬上諸儒”。

 

《宋元學案》在為象山后學立學案時,將陸九淵在“槐堂”“象山精舍”的江西門人統一歸之于《槐堂諸儒學案》。清儒之所以選擇“槐堂”而不是影響更年夜的“象山”,應該是因為“象山”已經是陸九淵的名號,并已經將陸九淵的學案列為《象山學案》,故而只能夠啟用另一書院,即“槐堂”之名確立陸九淵的江西門生。陸九淵在家鄉創建書院講學,門生達數千人之多,《宋元學案·槐堂諸儒學案》共列江西門生數十人,此中有名者有傅夢泉子淵、鄧約禮文范、傅子云季魯、陳剛正己、俞廷春壽翁、李伯敏敏求、詹阜平易近子南、包揚顯道等等,這些人為象山學派的樹立與發展做出了主要貢獻。

 

陸九淵在國子監講學和其他處所游宦期間,也收了不少門生。此中浙江寧波地區的學者特別凸起,有名的有楊簡、袁燮、舒璘、沈煥諸人,歷史上合稱“甬上四師長教師”或“四明四師長教師”。作為陸九淵的門生,楊簡、袁燮、舒璘、沈煥四人有一些配合特點。其一,他們都是浙江四明人,是彼此熟習的老鄉;其二,他們都曾經在國子監求學,彼此之間還有許多學術交通,年夜多也問學于朱熹、張栻、呂祖謙以及陸九齡等有名學者;其三,他們均是象山之學的主要傳人。“甬上四師長教師”在南宋學術史上位置較高,《宋史·陸九淵傳》稱“門人楊簡、袁燮、舒璘、沈煥能傳其學云”。《宋元學案》列象山門人表時,也是將楊簡、袁燮、舒璘列至最後面。特別是在為象山后學制作學案時,為“甬上四師長教師”專門作了《慈湖學案》(楊簡)、《絜齋學案》(袁燮)、《廣平定川學案》(舒璘、沈煥)三個學案。而陸九淵的江西學者只要一個《槐堂諸儒學案》,全祖看在為其作案語時說:“槐堂之學,莫盛于吾甬上,而江西反不逮。”[34]黃宗羲也有同樣的見解,他說:“陸子之在象山五年間,門生屬籍者至數千人,何其盛哉!然其學脈流傳,偏在浙東。”[35]從學術思惟上來說,“甬上四師長教師”的確是陸學的忠實傳人。可是,從地區的角度而言,“甬上四師長教師”是浙江寧波人,他們的思惟對寧波地區學術也有主要影響,如楊簡的思惟對明代陽明心學產生影響。

 

無論是“槐堂諸儒”,還是“甬上四師長教師”,他們都是象山學派的傳人,象山精舍對他們而言都具有地區學統的象征意義。所以,他們總是盼望通過象山精舍的延續辦學,使象山學統得以傳承、弘揚和發展。浙江的象山后學袁甫(甬上四師長教師之一袁燮的兒子),就是一位通過修復象山書院、增設祭奠陸氏兄弟以弘揚象山學統的主要人物。象山后學在象山書院的祠堂祭奠,同樣是基于對本院學統的繼承和弘揚。袁甫修復了象山書院并創三師長教師祠,他將這一活動的動機與目標歸之對象山學統的繼承與弘揚。他明確“書院之建,為明道也”的主旨,增設祠祭的目標就是為了表白象山書院的學統是直承孔孟道統而來。袁甫在祭奠象山師長教師的祭文中說:

 

師長教師之學,得諸孟子。我之本意天良,光亮這般。未識本意天良,如云翳日;既識本意天良,元無一物,師長教師立言,本末具備,不墮一偏,萬物無蔽。書院肇建,躬致一奠。[36]

 

袁甫在祭文中反復聲名象山學統的年夜旨在“我之本意天良”,同時強調這一學派主旨來之于孟子,其實就是將象山書院的學統與儒家境統聯系起來。

注釋: 
 
[1]  黃宗羲原著,全祖看補修:《水心學案》,《宋元學案》卷五十四,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738頁。
 
[2]  楊簡:《象山師長教師行狀》,陸九淵:《陸九淵集》卷三十三,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89頁。
 
[3]  陸九淵:《年譜》,包養dcard《陸九淵集》卷三十六,鐘哲點校,第488頁。
 
[4]  陸九淵:《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包養網車馬費六,鐘哲點校,第488頁。
 
[5]  陸九淵:《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鐘哲點校,第488頁。
 
[6]  朱熹:《答呂子約》,《晦庵師長教師白文公函集》卷四十七,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2002年,第2191頁。
 
[7]  陸九淵:《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鐘哲點校,第499頁。
 
[8]  陸九淵:《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鐘哲點校,第500頁。
 
[9]  黃宗羲原著,全祖看補修:《槐堂諸儒學案》,《宋元學案》卷七十七,陳金生、梁運華點校,第2573頁。
 
[10]  陸九淵:《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鐘哲點校,第501頁。
 
[11]  陸九淵:《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鐘哲點校,第502頁。
 
[12]  陸九淵:《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鐘哲點校,第502頁。
 
[13]  陸九淵:《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鐘哲點校,第471頁。
 
[14]  陸九淵:《與李省干二》,《陸九淵集》卷一,鐘哲點校,第15頁。
 
[15]  陸九淵:《與路彥彬》,《陸九淵集》卷十,鐘哲點校,第134頁。
 
[16]  陸九淵:《與李宰二》,《陸九淵集》卷十一,鐘哲點校,第149頁。
 
[17]  陸九淵:《與舒西美》,《陸九淵集》卷五,鐘哲點校,第64頁。
 
[18]  陸九淵:《與邵叔誼》,《陸九淵集》卷一,鐘哲點校,第1頁。
 
[19]  陸九淵:《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鐘哲點校,第436頁。
 
[20]  陸九淵:《語錄上》,《陸九淵集》卷三十四,鐘哲點校,第401頁。
 
[21]  陸九淵:《語錄上》,《陸九淵集》卷三十四,鐘哲點校,第413頁。
 
[22]  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二程集》,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5頁。
 
[23]  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三,《二程集》,王孝魚點校,第139頁。
 
[24]  黃宗羲原著,全祖看補修:《上蔡學案》,《宋元學案》卷二十四,陳金生、梁運華點校,第931頁。
 
[25]  黃宗羲原著,全祖看補修:《象山學案》,《宋元學案》卷五十八,陳金生、梁運華點校,第1884頁。
 
[26]  黃宗羲原著,全祖看補修:《象山學案》,包養價格《宋元學案》卷五十八,陳金生、梁運華點校,第1884頁。
 
[27]  黃宗羲原著,全祖看補修:《震澤學案》,《宋元學案》卷二十九,陳金生、梁運華點校,第1047頁。
 
[28]  黃宗羲原著,全祖看補修:《象山學案》,《宋元學案》卷五十八,陳金生、梁運華點校,第1884頁。
 
[29]  黃宗羲原著,全祖看補修:《槐堂諸儒學案》,《宋元學案》卷七十七,陳金生、梁運華點校,第2570頁。
 
[30]  黃宗羲原著,全祖看補修:《槐堂諸儒學案》,《宋元學案》卷七十七,陳金生、梁運華點校,第2570頁。
 
[31]  黃宗羲原著,全祖看補修:《象山學案》,《宋元學案》卷五十甜心寶貝包養網八,陳金生、梁運華點校,第1885頁。
 
[32]  楊簡:《象山師長教師行狀》,陸九淵:《陸九淵集》卷三十三,鐘哲點校,第389頁。
 
[33]  陸九淵:《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鐘哲點校,第489頁。
 
[34]  黃宗羲原著,全祖看補修:《槐堂諸儒學案》,《宋元學案》卷七十七,陳金生、梁運包養意思華點校,第2570頁。
 
[35]  黃宗羲原著,全祖看補修:《槐堂諸儒學案》,《宋元學案》卷七十七,陳金生、梁運華點校,第2571頁。
 
[36]  袁甫:《祭陸象山師長教師文》,《蒙齋集》卷十七,《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17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514頁。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