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漁,打造“藍色糧倉”——廣東湛江鼎力成長古代陸地牧場的實甜心寶物查包養網踐摸索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4月,廣東湛江東海島,春意正濃。

這座小島,坐落著我國主要的南美白對蝦親本選育基地——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邊基地。10多年前,項目基地聯合中山年夜學勝利選育出第一個南美白對蝦抗病新品種“中興1號”,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缺,讓對蝦成為一種市場上常見的水產品。現在,項目基地在更多品種的種苗選育上獲得衝破。

跟隨廣東湛江恒興水產種苗與養殖研討所高級研發工程師胡一丞的腳步,調研組看到項目基地高位池中的水產種苗:軍曹魚沿圍網游弋翻騰、金鯧魚甩動尾鰭躍出水面、石斑魚在水中悠游自若……胡一丞告訴調研組,這每一尾種苗都是水產業的“芯片”,選育種苗是保證“藍色糧倉”建設的關鍵環節。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湛江考核時指出,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生齒的年夜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證糧食平安,要樹立年夜食品觀,既向陸地要食品,也向陸地要食品,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種業是現代農業、漁業發展的基礎,要把這項任務做精做好。要鼎力發展深海養殖裝備和聰明漁業,推動陸地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

發展現代陸地牧場,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升級,對保證我國糧食平安、進步居平易近安康飲食程度具有主要意義。湛江三面臨海,擁有2萬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和1195.26公里的年夜陸海岸線,自古就是自然漁場,具有發展現代陸地牧場、打造“藍色糧倉”的區位優勢。2024年,湛江漁業總產量131.6萬噸、同比增長2.45%,漁業產值294.04億元、同比增長4.00%,產量和產值均居廣東省首位。湛江水產業是若何安身優勢不斷獲得新衝破的?帶著問題,光亮日報調研組日前來到湛江展開調研。

研發水產“芯片”,夯實養殖種業基礎

走進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邊基地,只見年夜鉅細小的蝦苗池、親蝦培養池、保種池分布在各處。

《2024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23年我國南美白對蝦海水養殖量超142萬噸,占海水養殖蝦總產量的比例超過80%。胡一丞告訴調研組,這種明天在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食材,其種源其實來自國外,生產所需的種蝦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要依賴進口。

“發展水產種業,才幹夯實‘藍色糧倉’,保證水產品的穩定供給。”廣東湛江恒興水產種苗與養殖研討所所長陳奕彬說,要改變南美白對蝦種蝦高度依賴進口、衝破對蝦種源“洽商”難題,必須積極推進自立培養南美白對蝦品種。

2002年,項目基地在湛江落地,與多家科研院所一起配合開展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石斑魚和軍曹魚等品種的研討。

“育種是一項需求長期堅持的任務。”陳奕彬說,歷經近十年的探索,基地選育出國內認定的第一個南美白對蝦抗病新品種“中興1號”。

“‘中興1號’抗病評價指數進步47.22%,養殖成活率進步約20%。”胡一丞介紹,“中興1號”的勝利不僅實現了國產南美白對蝦抗病新品種“零的衝破”,更主要的是為水產育種積累了寶貴的技術和經驗。

2013年開始,南美白對蝦弧菌病的迫害越來越年夜,給養殖和育苗產業形成宏大損掉。2015年開始,項目基地與中山年夜學繼續一起配合,進一個步驟開展對蝦抗弧菌病良種選育。歷經長時間研討,最終獲得了具有抗副溶血弧菌性狀的抗病新品種“中興2號”,并于2024年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包養員會審定。

胡一丞參與了“中興2號”的選育任務,他介紹,“中興2號”抗病力強、養殖成活率高、產量高,尤其適合土塘魚蝦混養、精養和南方鹽田養殖等養殖形式。“前輩為我們打下了傑出的研討基礎,讓我們在面對新情況和新需求時能從容應對。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我們有信念培養更多水產良種。”胡一丞說。

今朝,基地占空中積300畝,有親本選育養殖池150畝,育苗水體2萬立方米,年選育對蝦親蝦10萬對,蝦苗80億尾,是我國最年夜的南美白對蝦親本選育基地之一,被評為國家級南美白對蝦良種場、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

陳奕彬告訴調研組,在自立培養的南美白對蝦良種的帶動下,國內對蝦養殖產業疾速發展,越來越多有科研才能的團隊參加南美白對蝦育種隊伍,對蝦產業品種百花齊放。在南美白對蝦產業帶動下,湛江逐漸成為全國水產種業培養基地。2024年,湛江培養水產種苗1694億尾,為湛江和沿海各地水產養殖供給良種支撐。水產種業發展成為湛江打造“藍色糧倉”的充分底氣。

打造牧海“利器”,擴年夜拓深養殖空間

凌晨,從東海島東南碼頭搭船出發向南行船約7海里,調研組在湛江灣實驗室陸地生物資源開發中間深遠海養殖技術標準化研討所所長李色東和湛江灣實驗室智能陸地裝備研討中間助理包養網 花圃研討員梁濤的帶領下,來到了陸地牧場“恒燚1號”。這座比11個籃球場還要年夜的“海上城堡”,共分為6個獨立的1萬立方米的養殖水體,水量相當于48個標準泅水池,養殖水深可達25米,為魚類生長供給了充分空間。

登上“恒燚1號”,李色東告訴調研組:“6個年夜型網箱內,養殖著36萬余尾魚。養殖治理基礎實現智能化操縱,日常只需求4位任務人員”。跟隨李色東走進平臺的把持室,調研組看到了聰明漁業監控系統、壓載水系統、液位遙測系統等。他介紹,聰明漁業監控系統可實時檢查網箱內魚類養殖情況。

上午十點,“恒燚1號”的飼料播撒器準時開始作業,飼料播撒處,網箱里的金鯧魚、章紅魚紛紛游到水面爭搶食品。梁濤介紹,“恒燚1號”不僅可以實現自動沉浮起落和飼料智能精準投喂,還可以進行綠色動力供給、陸海遠程通訊、養殖魚群監控識別等,晉陞了陸地牧場的穩定性。

年夜多數水產養殖在遠洋區域或水池就可以實現,為什么必定要發展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技術?梁包養濤用一個例子向調研組講述了發展深遠海年夜型養殖裝備的意義。對于不少人來說,金鯧魚是餐桌上常見的海產品。在傳統的水池養殖形式下,金鯧魚的活動空間相對較小,水流交換少,不難沾染疾病,產量小,價格一向居高不下。采用深遠海網箱養殖形式后,金鯧魚養殖環境年夜年夜改良,患病風險下降,產量不斷攀升,價格也變得加倍親平易近。

“近些年,由于遠洋養殖的密度較高,經常引發水質富營養化等現象。同時,傳統近岸養殖出現網箱老化嚴重、抗風浪才能弱等問題,一旦碰到極端天氣,不難形成宏大經濟損掉。是以,我們需求充足應用先進養殖技術與裝備設施,走向深遠海,應用深遠海的優質水質與空間,構成完全產業鏈,生產更高品質的水產品。”李色東補充道。

深遠海養殖當然有良多優勢,但我國東南沿海臺風多發,發展深遠海養殖裝備必須直面臺風問題。2024年9月,超強臺風“魔羯”過境湛江海域。“雖然‘恒燚1號’設計可以抵御16級臺風,但‘魔羯’過境時,心里幾多有些不踏實。”梁濤回憶,臺風過境后,“看到網箱養殖的魚都好好地在那里,心里的石頭就落地了”。

今朝,“恒燚1號”已經歷了數場臺風侵襲,養殖魚類并未遭遇損掉。“這個份量高達2000噸的‘年夜塊頭’具有傑出的抗風浪才能,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穩如泰山。”梁濤說。

“恒燚1號”是湛江發展深遠海養殖裝備的縮影。3月31日,漂浮式動力定位全域化網箱型工船“湛江灣1號”勝利下水,它既能在全海域游弋進行漂浮養殖,又能在適宜水深長期系泊養殖,實現陸地空間資源的充足應用。隨著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不斷升級創新,以重力式網箱、桁架式養殖平臺、養殖工船等為代表的一批年夜型養殖裝備在湛江沿海涌現,各具特點的深遠海養殖裝備為打造“藍色糧倉”發揮著主要感化。

貫通全鏈“經脈”,激活產業增值潛能

“一夜埕”金鯧魚、金湯酸菜金鯧魚粉、麻辣金鯧魚塊、東坡金鯧魚……在廣東恒興集團無限公司的展廳內,調研組看到了許多種金鯧魚預制菜產品。

“過往,金鯧魚僅僅是生涯在海邊的人們食譜中常見的食品,我們通過高深加工、創新預制食物等方法,讓生涯在遠離海域的人們也能吃到品質好的金鯧魚。”廣東恒興集團無限公司水產食物事業部總經理吳金紅說,在湛江,許多企業在陸地食物深加工的賽道上加快,實現從銷售原料到銷售高附加值產品的轉變。

“大批的漁獲上岸后,要及時加工、保鮮、儲躲或分銷。”廣東陸地年夜學傳授湯保貴說,這些環節構成了水產品送到人們餐桌前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藍色糧倉’,要構成水產種業、近岸養殖、深海養殖、陸路加工的全產業鏈條。”湯保貴說。本年1月,湛江市陸地與漁業局發布了關于公開征求《湛江市現代化陸地牧場建設規劃(2023—2035年)》意見的通知佈告,此中提到要“以漁港為陸海聯動樞紐,綜合考慮飛行經濟、服務方便、養殖漁船動力機能等原因,統籌陸上園區和海上養殖園區,構建滿足現代化陸地牧場全性命周期生產生涯需求的基礎單元,打造空間組織高效、全鏈分工協調、產銷暢通暢順的陸海聯動格式。”

走進湛江灣實驗室年夜型海藻研討團隊的研討室,一種形似葡萄而得名“海葡萄”的海藻吸引了調研組的留意。團隊負責人譚華強拿起一串海葡萄輕輕捏碎,介紹道:“看這里的黏液,重要成分是海藻多糖和膠原卵白,這些成分在美容護膚品中應用廣泛。”

譚華強告訴調研組,除了美容產品,海葡萄還能被加工制作成食物、調味品。“今朝,我們正開展海葡萄種質創新、種苗擴繁和新型養殖形式研討。”譚華強說。

湯保貴介紹,今朝,湛江在水產產業方面已經構成了完全的產業鏈,覆蓋從種苗培養、養殖、加工到銷售的全過程。除了這些環節,當地還發展起了飼料生產、生物制藥、食物加工、設備制造、包裝運輸、專業服務以及休閑漁業等一系列配套產業,為湛江陸地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供給了主要支撐。

鼎力發展現代陸地牧場離不開全局科學謀劃、統籌規劃,離不開各個行業和領域的支撐。近年來,湛江不斷發布相關政策,為現代化陸地牧場種業、加工暢通、裝備制造等領域供給金融、氣象預報、保險等支撐和保證,多部門構成協力,配合唱響“陸地村歌”。

“湛江氣象部門為現代化陸地牧場企業供給針對性服包養網心得務,研發了陸地牧場聰明氣象服務系統。”中國南邊陸地牧場氣象服務中間(湛江)負責人文彬介紹,系統可以供給7天氣象影響趨勢預報、3天災害性天氣影響預報、1天具體落區的災害性天氣影響預報和3小時短臨預警信息等,涵蓋臺風、海霧等多種陸地災害性天氣,下降養殖風險,使陸地牧場運營更科學、智能、可持續。

經驗與啟示

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主要講話、主要唆使精力為指引,湛江市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陸地經濟,以科技為擎,以產業為錨,加快培養陸地新質生產力,做年夜做強做優陸地牧場。湛江水產業已構建起涵蓋養殖、種業、加工、裝備制造等七年夜領域的完全產業體系,為打造“藍色糧倉”積累了豐富經驗,也供給了主要啟示。

以科學規劃為引領,強化頂層設計。堅持系統觀念,重視統籌謀劃,陸海統籌,山海互濟,不斷優化陸海資源要素設置裝備擺設,陸域開發與海域應用協同并進,發掘陸地經濟發展新動能。以科學規劃引領現代化陸地牧場高質量發展,通過系統性、前瞻性的頂層設計,推動海陸資源精準設置裝備擺設,創新關鍵要素供給,強化陸域海域空間的整體性和聯動性,全產業鏈全環節推動深遠海養殖高質量發展。統籌全局資源,強化要素保證,加年夜財政與金融支撐力度,引導發展深遠海養殖裝備和聰明漁業,完美產業鏈配套,為陸地牧場的發展供給堅實保證,推動陸地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培養壯年夜陸地新興產業。

以種業振興為焦點,增強“深藍種業”競爭力。水產種業作為漁業發展的“芯片”,在壯年夜多元化海水養殖生產、保證水產品穩定供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發揮著焦點支撐感化。鼎力推動種業振興,做強優質特點種苗繁育,樹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加速“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漁業種業企業培養,推進水產種業高質量發展。做精做好現代漁業種業,支撐水產育種科技企業規模化發展,推動政、企、研攜手一起配合,協同霸佔種源焦點技術難題,增強自立創新才能。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著力構建完全的海水種苗產業體系,集聚構成優質種業生產帶,為踐行年夜食品觀、構建多元化食品供給體系、建設“藍色糧倉”筑牢堅實發展基礎。

以協同攻關為抓手,推動海工裝備產業集聚發展。鼎力發展深遠海養殖裝備,面向深海晉陞海工裝備研發設計、產品配套和總裝制造才能,晉陞智能化制造程度,建設海工裝備和配套產業集聚區。推動開展產學研技術一起配合,強化科技協同攻關,共享產業資源要素,聚力關鍵焦點技術研發,研發高價值產品,增強海工裝備產業自立可控才能。構建集研發、設計、建造和配套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優化升級傳統漁業,做年夜做強裝備型漁業,推動養殖設施裝備高端化、綠色化發展。晉陞高端海工綜合研發制造才能,圍繞船舶和海工裝備產業鏈,打造船舶與海工裝備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強化自動投飼及捕撈、養殖智能管控系統等裝置的研發和應用。

以產業鏈升級為導向,構筑藍色增長新引擎。現代化陸地牧場觸及從海水種業、養殖生產、水產品高深加工、冷鏈物流、市場銷售到裝備制造、陸地游玩等全產業鏈過程。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多維推進、多端發力,不斷強化陸地產業鏈,完美加工暢通體系,構建高效的冷鏈物流體系,協同推進產加銷貫通和一、二、三產業融會發展,推動實現岸海資源聯動發展、陸地特點產業能級晉陞、全產業鏈綜合效益最年夜化。一方面,完美海產品加工體系,帶動水產品、預制菜加工等產業發展,增添優質水產品供給,推動實現“從養殖到餐桌”的全鏈條品控,不斷延鏈、補鏈、強鏈,慢慢進步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通過舉辦年度漁業產業等相關文旅活動,將漁業養殖、水產品加工、文明推廣和游玩服務等多個環節串聯起來,推動陸地文明、休閑漁業和鄉村游玩融會發展,不斷延長產業鏈、晉陞價值鏈。

(作者:光亮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點社會主義思惟研討中間特約研討員、廣東省社會科學包養網院環境與發展研討所副研討員武文霞,本報記者吳春燕、殷澤昊、雷愛俠)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