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查包養心得國工程看新疆丨這條特高壓夠綠!——走近我國第三條“疆電外送”直流年夜動脈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19日電 題:這條特高壓夠綠!——走近我國第三條“疆電外送”直流年夜動脈

新華社記者戴小河、謝希瑤

5月19日,在新疆哈密廣袤的沙漠灘上,銀白色的包養網風機葉片劃破長空,深藍色的光伏板陣列鋪展至天際。近700座銀灰色鐵塔如鋼鐵巨龍向遠方彎曲延長,構成我國第三條“疆電外送”直流年夜動脈——哈密至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這一即將完工的嚴重工程,承載著將東南的清潔動力向巴山渝水輸送的任務。工程起于新疆哈密,止于重包養慶渝北,線路全長約2290千米,途經新疆、甘肅、陜西、四川、重慶五個省份。

“含綠量”高:電源超七成為新動力

當凌晨的第一縷陽光掠過哈密,沙漠灘上的光伏板陣列開始吸取能量,遠處風電場的巨型風機迎風轉動。

作為我國首批“沙戈荒”年夜型風電光伏基地的外送工程,哈重直流工程開創了風光純綠色電源裝機新紀錄:配套的1420萬千瓦電源中,風、光、熱裝機達1020萬千瓦,新動力裝機占比超過70%,創下同類工程新高。

建成后這條特高壓每年可向重慶送電360億千瓦時,此中超過180億千瓦時來自風力和光伏發電,相當于替換燃煤耗費6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50萬噸。

新疆與中東部負荷中間距離2500千米至4300千米,存在一些時差,當重慶迎來用電晚岑嶺時,哈密的光伏仍在高效發電,這種自然的時空互補性,讓新疆成為幻想的“西部動力糧倉”。哈密4萬多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更構成國家七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之一,為“疆電進渝”供給了充分底氣。

國網新疆電力公司電力調度把持中間副主任王衡說,工程采用“風光火儲多能互補”形式——1020萬千瓦新能包養源與400萬千瓦火包養網電協同調節,通過智能把持,將新動力的間歇性波動把持在5%以內,就像給新動力機組裝上穩定器。

“含新量”足:引領特高壓裝備制造新高度

當38米/秒的狂風掃過新疆三塘湖風區,600多座鐵塔在沙漠中巍然聳立。

哈重直流工程面臨風、冰、冷、山四重極限挑戰。該工程有316千米線路位于新疆三塘湖—淖毛湖風區,全年8級及以上年夜風天氣達115天。加之,有54.78千米線路需求在東天山架設,夏季氣候冰冷,對線路受風荷載力及抗冷才能均提出更高請求。

建設者初次采用落地雙搖臂抱桿技術,通過底座和腰環固定,擺脫傳統懸浮抱桿對“外拉線”的依賴,使其抗風才能晉陞50%,施工效力進步一倍。線路部門區段采用新設計鐵塔并對金具進行加強,塔重共增添超4600噸。在重冰區、運維困難區段采用高強度鋁合金鍛造而成的固態模鍛間隔棒,強度為鑄造資料的2倍以上。

針對山區運輸難題,7條索道組成的“空中走廊”橫跨山谷,單條索道最年夜運輸份量達8噸,將塔材運輸周期從15天縮短至5天。

在哈密巴里坤換流站,14臺換流變壓器組成的“鋼鐵方陣”非分特別奪目。這些單臺容量約40萬千瓦的“電力心臟”,所有的自立研制,實現了±800千伏換流變壓器100%國產化。

“含金量”厚:拉動投資超1000億元

走進哈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智能化生產車間里,一片片120米長的風機葉片正在進行最后調試。

綠色動能穿越河西走廊,也在天山腳下催生出嶄新的產業生態。哈重直流工程投資286億元,帶動高低游投資超1000億元,并激活4萬余人的就業市場——1萬余人投身工程建設,3萬余人在裝備制造、動力服務等領域獲得穩定崗位。

過往依賴煤炭資源的哈密,現在正以特高壓工程為支點,培養壯年夜新動力裝備制造產業——一批企業通過當地化生產風電裝備,實現塔筒、葉片等焦點部件的全流程制造,直接拉動輸變電裝備制造業產值增長200億元,構成了從研發設計到運維服務的完全產業鏈。

這種“綠電經濟”的乘數效應還在持續釋放。隨著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即將躋身哈密第二個千萬千瓦級新動力基地,當地正依托特高壓通道,構建“風光儲輸造”一體化產業集群。從風電葉片到光伏組件,從儲能設備到智能電網裝備,一個年產值數百億元的綠色產業生態圈正在沙漠灘突起。

國網新疆電力公司董事長陳守軍說,作為服務我國首批“沙戈荒”年夜型風電光伏基地包養行情的外送工程之一,哈重直流工程6月份建成后將助力新疆成為全國動力戰略保證基地,構成外送規模超3300萬千瓦的“三直兩交”輸電通道。下一個步驟,新疆還將加速推動第四條直流和第三條交通外送通道的建設,推動新疆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更好服務國家動力平安戰略。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