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題:助村落“立名” 我國規范定名43萬條村落地名
新華社記者高蕾
村落“小”地名,關系復興“年夜”計謀。
截至本年包養網8月,全國已規范定名村落地名43萬條,設置村落地名標志33萬塊。平易近政部相干擔任人9月23日先容。
在我國廣闊的領土上,有數村落鱗次櫛比。人依地棲,志以名存。群山圍繞中的村落以作甚名?彎曲波折的村道若何定名?那些“無名”山川又該若何稱號?
聚焦“起名”年夜事,平易近政部自往年以來啟動“村落有名舉動”,讓“無名”的“著名”,也讓“著名”的“立名”。
起“新”名,織密地名收集——
展開“村落有名舉動”,起名是基本。
在村落,大批地名起源于群眾商定俗成、口口相傳,“有地無名”“一地多名”等題目分歧水平存在,影響地名“指路”這一基本效能的施展。
此次“村落有名舉動”規范定名了40多萬條村落地名,年夜年夜晉陞了地名的多少數字密度和尺度化水平。
既要著名字,也得有“名牌”。截至本年8月,全國設置村落地名標志33萬塊,裝置樓門牌1442萬塊。
在黑龍江佳木斯,同鄉們口中“老王家那趟街”釀成了“智信路”;在湖南瀘溪縣五果溜村,農田旁一條鄉道立起了“五果路”的路牌,為回人、游人指向。
在信息化時期,精準豐盛的地名信息是村落管理的“數據底座”,新裝置的地名標志已成為一些處所政務辦事的“進口”。
在浙江等地,一些村落裝置了“數字門牌”,村平易近們只需在家門口拿手機掃一掃,就能打點預定寄件、廢舊收受接管、生涯繳費等營業。
守“老”名,助力文明連綿——
地名是回家的路,也是文脈傳承的根。
我國擁有極為豐盛的村落地名文明。據統計,應用跨越千年的古村名數以萬計。
地名中有汗青。山東省東明縣五霸崗北村、五霸崗南村的村名,記載著年齡時代齊桓公召集列國諸侯會盟的汗青事務;
地名中有品德傳統。安徽省蕭縣“鞭打蘆花車牛返”村的村名來自孔後輩子閔子騫“蘆衣順母”的故事,彰明顯“孝”文明;
地名中有家國。各地用紅旗村、赤軍村等村名傳承白色血脈,銘刻白色榮光……
這是2019年12月18日拍攝的黑龍江省撫遠市冷蔥溝鎮紅旗村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謝劍飛攝)
全國23個省份樹立了地名維護名錄軌制,已有3萬多條村落老地名歸入維護范圍。
“用”好名,賦能財產復興——
現在,作為社會基礎公共信息,地名不只施展著傳統意義上的交通來往感化。通順城村夫流、物流、信息流,村落地名是“橋梁”;增進財產復興,村落地名是“助推器”。
平易近政包養網價錢部相干擔任人先容,平易近政部領導internet輿圖平臺規范標注村落地名900余萬條,動員群眾依托圖上地名,自立采集農家樂、采摘園等愛好點80余萬條,累計導航量超百億人次。
小小村落地名正開釋著“年夜能量”。村落游的旅人們不消急著找本地人問路,田園風景之旅多了幾分安閒;從事平易近宿、自助采摘的運營者們等在家里也自有游客上門;“山貨進城”的車子開到了農戶家門口,“無名途徑”不再是阻隔在村平易近和物流之間的妨礙……
9月15日,一名騎行喜好者在云南省曲靖市馬龍區通泉街道楊官田社區土瓜沖村騎行游玩。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村落地名助力買通要素活動壁壘,讓城與包養網排名鄉完成“雙向奔赴”。有的村落經由過程發掘施展地名brand價值,發布一批帶有地名標志的“鄉字號”農產物。越來越多村莊開端摸索用村落地名念起“土”字訣、打出“特”字牌、唱好“產”字歌,完成地名與鄉村電商、平臺經濟和農文旅成長等深度融會。
“村落有名舉動”是需求耐下心的“慢工巧活”,也是個“技巧活”。
依據此前平易近政部設定,將應用3至5年時光集中包養展開任務,使地名助力村落復興感化充足浮現;到2035年,村落地名治理辦事周全順應中國式古代化需求。
等待各地以村落蒼生需求為牽引,豐盛“立名”內在、立異“用名”方法,以地名之美彰顯時期之美,以村落“有名”助力村落復興。
發佈留言